这些“食品安全+健康”的新热点你都知道吗?
2019年4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举办的“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圆满召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国内外权威专家会聚北京,与我们无比认真地分享“吃”这件最重要的大事。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下面就让我们赶紧了解一下这些舌尖上的新趋势吧!
监管
关键词:食品安全指标
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在圆桌论坛上分享了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他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单一的合格率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则能够对食品安全的总体态势进行评价,对食品安全关键因子进行识别以及对食品安全的趋势进行预测。所谓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就是对现有合格率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充分考虑不合格产品的类别、超标检测项目,以及超标事件的时间、空间的分布,综合不合格率和合格率、不合格的幅度整合出的一套新的评价指标。这套指标能够提供比单一合格率更多的有效信息,能够回答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合格,以及不合格到何种程度等问题。
目前,联合国粮农技农业组织亚太办公室目前正在亚洲区域开展国家食品安全指标体系的建设指导活动,已经开始在韩国、不丹、中国、库克群岛、菲律宾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指标试点,最后成果分享会将在中国召开。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丁颢助理研究员介绍,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中国食品安全评价指标的试点项目已经经历了前期的筹备和意见征求、技术专家和工作小组会议、部分指标的选取和试点工作的开展等工作。接下来的5月份将对已经开展的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未来将进一步开展更多指标的试点。
安全
关键词:过敏原;棕榈油
首都儿研所的赵京教授说:“在中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就是食物过敏,占比达到70%左右,在国外食物过敏所占的比例也有60%。”而由于目前并无根治措施,过敏原回避也就成为有效的管理方式,食品上的过敏原信息标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的技术总师吴永宁教授告诉我们,我国目前过敏原管理标准和检测主要是根据国标的7718,即《预包装食品通则》。而过敏原标识所采用的标准还是依据国际食品标准委员会列出的八大类别,并采取自愿标识原则。但考虑到中西方体质的差异,目前我国已经在开展以流行病学的血清库的建立为基础的调查,未来也会根据调查数据对我国的过敏原管理准则进行一定的修订,包括可能会要求食品企业进行过敏原强制性标识。
棕榈油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因其煎炸稳定性、氧化稳定性较突出,长期以来,被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餐饮烹调领域。但是,一直以来,对棕榈油安全性、营养性的质疑也不断被人提及。在大会特设的“国际棕榈油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围绕“油脂与健康”做主旨发言。陈院士指出,油脂的健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脂肪酸组成,恰当摄入油脂对健康和慢病预防有重要作用。所谓好油,就是脂肪酸组成好的油,而最好的脂肪酸的组成就是摄入多种不同类型的油,有混合油的商品,但在家里烹饪膳食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油脂搭配,多样化摄入油脂才是健康吃油的关键。对此,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也表示,包括棕榈油在内的所有油脂产品,都并不天生就是好的,而是通过加工和存放等过程中的工艺,规避掉油脂中存在风险的物质。
营养
关键词:植物基产品;特医食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博士在大趋势推动亚洲健康食品创新的报告中表示,近十几年里,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尤其见证了拥有全球最多老龄人口的亚洲的持续变化。根据《新营养商业》杂志的数据,消化健康、植物基和蛋白质占据了全球食品、健康和营养十大趋势的前列。而老年食品、发酵/益生菌食品,以及植物蛋白食品等,将成为亚洲地区健康食品业未来创新的方向。
其中植物基产品为食品工业健康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至2017年,以植物为主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全球复合年增长率已达到62%。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动物等领域的关注,植物基产品尤其是植物蛋白、活性植物成分、植物甜味剂、植物着色剂等飞速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此外,特医食品在本次会议上受到重点聚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监管司李晓瑜处长,在“食品营养与健康论坛”专题论坛上,就专门讲解了特殊医学用途和配方食品受理中的问题及建议。她强调特医食品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药品管理引入中国的,但它不同于一般药品,没有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也有很大的区别。特医食品是针对病人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是针对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置成的配方食品,是为了改善营养状况,或者是为了配合医学治疗进行的营养补充。因此,特医食品不能有保健功能的声称。
科技
关键词:新零售;跨境电商零售
近年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餐饮和“新零售”模式在全国各地涌现,新业态的出现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手段把控食品安全,成为多方共同关注的话题。便利蜂的食品委员会主任、高级总监程缅女士在“‘零售新时代’的食品安全职能管理”分论坛上给大家介绍便利蜂的一些创新经验。现在的便利店除了销售预包装类的长保质期的食品,还会售卖短保质期的日配鲜食的产品,怎么能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不让消费者拿到过期的食品?便利蜂采取了商品二维码替换条码的技术,如果产品一旦过期,在购买时自动结款机上就会马上出现“该商品暂时无法付钱”的提示,从根本上可以杜绝售卖过期食品。
网购和海淘是近几年的新业态,如何才能保障进出口食品的安全呢?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三处的处长熊先军谈到了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管理政策措施中的“负面清单”。熊先军举例说:“比如猪肉,大家知道现在有非洲猪瘟,那么你可以进口美国的猪肉或是巴西的猪肉,但是像越南的目前就不能进口,不符合负面清单的准入标准。还有我们原来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禁止旅客通过携带,或者邮寄带进来的东西,比如说肉蛋奶制品,依然不能通过跨境电商直购的形式进来,因为直购也是通过邮寄。此外还有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公告的形式禁止进口的产品也不能通过跨境电商进来。比如说日本2011年福岛发生核泄漏之后,我们禁止它十个县的产品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也不能通过跨境电商的形式进入我们国家,直购、网购都是不可以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负面清单。”
此外,本次大会以“食品安全的起点应从卫生设计开始”的初衷,开设了相关的培训班。比如围绕“发酵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设计与安全保障”专门设立了EHEDG培训班。该培训围绕发酵乳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典型案例,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加工设备的卫生清洁能力避免有害菌的孳生等主题,邀请国际专家与行业代表一道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同时,针对肉制品供应链中的微生物风险及防控措施,大会主办方还与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共同举办了“肉制品供应链微生物风险管理培训班”,通过对肉制品从原料、加工环境、生产经营等整个供应链环节如何采用适当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等议题的讨论,以期促进从业者正确认识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风险。